科研平台 >

吉林省警察心理建设研究中心

吉林省警察心理建设研究中心是依托吉林警察学院建设的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在吉林警察学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全体研究人员戮力同心,奋勇攻关,研究队伍不断加强,研究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丰硕,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取得实效,科研工作服务公安实战取得突破。
吉林省警察心理建设研究中心于2014年11月被列为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单位。学院党委对警察心理建设研究中心申办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直高度重视。学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多次听取学院科研处、心理中心的专项工作汇报。学院各部门对心理中心建设涉及的人员、资金、场地问题,给予全力支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确保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仅2016年学院为警察心理建设研究中心累计投入建设经费60万余元。其中,新采购心理学专业图书229册,采购专业期刊24种。投资6万余元全面整修了办公、实验场地,更新了办公、实验设施。提供4万余元资金支持研究人员学术交流,利用财政专项资金47万余元,建设了一处数字化模拟实验室,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警察心理建设研究中心采取引进高层次人才、吸收公安基层专业人才、聘请高水平专家和建立校际协作等办法,强化研究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学院两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心理学专业人才,截至2016年8月,招聘引进博士一名、硕士二名,壮大了专职研究队伍,提升了队伍学历层次和研究水平。学院还在省内外知名高校选聘了高层次研究人员,研究团队正高职比例达到47%,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到33%,硕士学位人员比例为62%。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水平逐步提高,呈良好发展态势。
警察心理建设研究中心始终立足服务全省公安机关警察心理建设。不断整合研究力量和学术资源,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形成特色和优势,完成了一批密切联系公安工作实际和学院教学需要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成果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落地推广。学院在新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正式开设了《警察心理管理与调试》、《警察心理品质培养与训练》两门新课,验证了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研究成果得到认可和转化,为了加强研究力量,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学院还面向全省公安机关,聘请了一批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拥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基层民警作为特聘研究员参与研究工作。与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吉林省高速公路公安局、长春市公安局等单位建立了校际(校局)协作关系,相关单位明确了在人员、设备、图书资料、情报信息等方面对研究中心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积极参与、全力支持。研究中心也将对基层公安机关的需求给予智力支持与保障。
学院从体制上明确了警察心理建设研究中心的组织模式,研究中心内部实行研究室主任聘任制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实行全员定期聘任制和人员流动制,学院各学科系部全力配合,把研究中心打造成为全院参与、全警参与的开放式研究平台。
研究中心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实战、推动教学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研究中心规章制度建设基本完成,人才培养环境不断改善,高水平实验研究设施陆续开始建设,研究中心已经实现互联网和公安专网接入,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运用现代化手段推进研究方法的创新得到保障。
在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公安厅和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指导和支持下,警察心理建设研究中心作为目前国内公安机关和警察院校中第一个专设的警察心理研究基地,以心理学学科体系为基础,以警察心理建设为特色,紧密结合国内外警察心理建设发展趋势,围绕着警察心理素质、警察心理管理、警察心理建设等方向开展了学术研究,研究中心整体水平在省内警察心理建设领域独占鳌头,居领先地位。